关闭

农机网

当前位置: 农机网 > 地方农机

丘陵山区的“小精灵”:湘西州小型农机具普及调查

作者:小编 时间:2025-10-09 15:45:33 浏览:

“巴掌田”、“鸡窝地”,是人们对湘西、鄂西等丘陵山区耕地形态的形象描述。在这里,大型农机“英雄无用武之地”,传统牛耕人锄效率低下。然而,2025年秋,记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田间地头看到,一批灵活轻便的“小精灵”——小型、便携式农机具,正悄然改变着山区农业的生产方式。

一、 “铁牛”进山,破解“无机可用”困境

在永顺县的一片坡地茶园里,农户彭大哥正背着一台单人操作的微耕机进行松土施肥作业。机器不足30斤重,但在他的操控下,在狭窄的梯田里运转自如。

“以前这种活计,一个人要干三四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用这个小家伙,大半天就弄完了,轻松多了!”彭大哥告诉记者,这台享受了国家补贴的微耕机,他只花了一千多块钱。“这是我们山里人的‘宝贝’!”

在湘西州,像这样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具正快速普及。包括单人收割机、轻便式播种机、轨道运输机、背负式植保无人机等,它们体型小、重量轻、转向灵活,完美地适应了零碎、坡陡的耕地条件,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无机可用”的核心难题。

二、 政策精准发力,“补贴+推广”双管齐下

小型农机具的走俏,与地方政府的精准扶持密不可分。

湘西州农机推广站站长向记者介绍:“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能把平原地区的农机化模式生搬硬套到山区。因此,我们的补贴目录和推广重点,都极力向适合本地产业的小型、特色农机具倾斜。”

据了解,湘西州不仅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丘陵山区农机具的补贴政策,还从本级财政拿出资金进行累加补贴。同时,组织“农机下乡大集”,让农民现场观摩、试用;并培养了上百名“土专家”和农机合作社技术能手,深入村寨进行培训指导,解决了“有机不会用”的后续问题。

三、 特色产业与特色农机的“双向奔赴”

湘西州的农业以茶叶、油茶、柑橘、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农机的研发和推广,也与这些产业实现了“双向奔赴”。

在保靖县的黄金茶园,记者看到茶农们使用着专用的单人采茶机,效率是手工采摘的数十倍。在泸溪县的椪柑园,果农们用上了单轨运输车,轻松地将化肥运上山,将果实运下山,省去了肩挑背扛的辛苦。

“我们正在与农科院所合作,针对湘西特色农艺需求,研发和改进农机具。”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比如,我们正在试验适用于林下药材种植的微型管理机具,目标是让山里的每一个特色产业,都能找到匹配的‘机械助手’。”

四、 存在的烦恼与未来的期待

尽管发展迅速,但丘陵山区农机化仍面临一些特有的烦恼。

首先是 “有机不好用” 的问题。部分小型农机具存在可靠性不高、故障率偏高的现象,农民维修不便。其次是 “品牌杂而乱” 的问题。市场上有大量中小厂家生产的小农机,质量参差不齐,农民选购时难以辨别。

对此,当地政府和行业组织正在尝试建立地方性的小型农机具标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并引导形成几个信得过的区域性品牌。

展望未来,湘西州的实践证明,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短板在丘陵山区,但未来的增长点和希望也同样在此。当无数台“小精灵”在广袤的丘陵山区欢快奔跑时,它不仅提升了农业效率,更照亮了山区乡村振兴的前景。


标签: 小型农机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