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农机网

当前位置: 农机网 > 地方农机

黑土地上的“智能秋收”:黑龙江垦区无人农机集群作业纪实

作者:小编 时间:2025-10-09 15:43:46 浏览:

金秋十月,北大荒的黑土地上一片金黄。与往年不同的是,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的一片万亩地块里,轰鸣的机车声中却少见人影。只见数台无人驾驶的联合收割机正沿着预设路线稳步推进,同步将收获的玉米倒入同样无人驾驶的运粮车中。这幅“无人化秋收”的壮观图景,正是2025年黑龙江省垦区大力推进智能农机应用的一个缩影。

一、 “云端”指挥,“铁牛”自主奔跑

“现在种地,真成了技术活。”站在地头,农场技术负责人王主任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着“智慧农业平台”的界面。屏幕上,每台作业农机的位置、状态、作业面积、亩产量等数据实时更新。

“你看这台7号收割机,它刚刚根据云端传来的作物湿度数据和前方地势模型,自动微调了滚筒转速和行进速度,确保在坡地也能实现‘低损收获’。”王主任介绍,今年垦区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引入了基于5G网络的农机云端协同系统。平台如同一个“超级大脑”,整合卫星遥感、气象信息和田间传感器数据,为无人农机群生成最优作业方案。

“过去我们靠对讲机指挥,人累心也累。现在好了,平台自动调度,车辆自动避让,效率提升了至少20%,而且避免了夜间作业的人为安全隐患。”

二、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协同效益凸显

今年的无人化作业不再是单台农机的“炫技”,而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协同“集团作战”。

在另一个大豆收获现场,记者看到了更精细的配合:一台无人收割机完成收割和脱粒后,后方跟随的秸秆打包机立刻将散落的秸秆进行打捆;几乎同时,一台无人驾驶的深松犁下地,对收割完毕的土地进行深松作业。耕、种、管、收、整地环节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抢抓了农时,也减少了机械对土壤的多次碾压。

“这种协同模式,对我们这种动辄上万亩的大型农场来说,意义非凡。”北大荒农垦集团一位管理人员表示,“它解决的不仅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更是通过精准化和标准化,实现了节本增效和土地保护的双赢。初步测算,每亩综合成本可下降50-80元。”

三、 本土化改造与“老兵”的新挑战

然而,引入高端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这些无人农机大多经历了严格的“本土化”改造。

“国外的智能系统很好,但有时候‘水土不服’。”一位来自国内农机制造企业的工程师告诉记者,“比如我们针对东北秋季多雨、地块湿滑的情况,强化了底盘接地性能和防滑算法;针对早晚作物表面结露影响传感器识别的问题,升级了融合感知系统。”

同时,变革也对传统的农机手提出了新要求。55岁的“老机手”李师傅,开了三十年拖拉机,如今转型成了“无人农机管理员”。他的工作不再是手握方向盘,而是负责农机的日常维护、状态监控和紧急情况干预。

“一开始真不习惯,觉得机器抢了饭碗。但学会了之后发现,这玩意儿真厉害!”李师傅笑着说,“现在我也得会看数据、懂操作平板电脑。时代在变,我们这些老把式也得跟着变,不然就真落伍了。”

四、 展望与思考:智能农机的“垦区模式”能否复制?

黑龙江垦区在智能农机应用上的大规模实践,为全国农业机械化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垦区模式”。但其高投入、高技术门槛的特点,也让人思考其推广的普适性。

专家指出,垦区模式的成功基于其大规模、标准化的土地经营基础。对于广大农村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完全照搬并不可行。未来,或许需要通过发展高水平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让“共享智能农机”成为小农户接触先进生产力的桥梁,让黑土地上的“智能秋收”图景,在更多地方成为现实。


推荐文章